首页 >> 上思青冈

甘肃农大在定西市通渭县研发出旱地冬小麦大幅增产新技术铅笔花

陕北农业网 2022-09-19 17:42:29

甘肃农大在定西市通渭县研发出旱地冬小麦大幅增产新技术

按语:日前,由甘肃农业大学柴守玺教授主持研发的“旱地秸秆带状覆盖冬小麦栽培技术”在通渭县通过现场实收测产验收,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冬小麦试验点田间长势良好,获得全面丰收,增产率达30%以上,增产效果十分明显。该技术利用玉米秸秆带状覆盖,不仅保墒增产效果显着,而且为大量剩余玉米秸秆资源提供了有效利用途径。该技术的试验成功,是我省旱作农业上的又一项带有突破性的重大技术创新,为旱作农业区小麦等密植作物获得稳产高产开创了新途径。

“旱地秸秆带状覆盖冬小麦栽培技术”由甘肃农业大学柴守玺教授主持研发,今年在通渭县旱作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进行试验。其主要技术规格为:分秸秆覆盖带和种植带,两带等宽、相间排列,两带宽度各30cm左右,每播种带平作穴播或条播3行小麦,缩小行距、局部密植,单位面积播种量与一般大田相同。覆盖带覆盖玉米整秆,为防止大风吹走秸秆,可将玉米整秆打捆或高留茬镶嵌固定。

7月2日,农业部小麦专家和省、市、县农技推广部门有关专家共6人组成联合验收组,对该项目进行了现场实产验收。经验收,秸秆带状覆盖亩产量达361.3公斤,较传统无覆盖露地栽培亩增产97.5公斤,增产率高达37.0%。该技术通过2013年和2014年不同降雨年型的检验,实产验收产量均超过露地栽培30%以上,增产效果稳定,与目前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栽培主推技术(全膜覆土穴播)产量相近,两年平均相差4.3%,有望成为能替代地膜覆盖栽培的新技术。

该技术利用玉米秸秆带状覆盖,不仅保墒增产效果显着,而且为大量剩余玉米秸秆资源提供了有效利用途径。同时,可避免地膜对土壤的“白色污染”和秸秆焚烧形成的雾霾污染。一次覆秆可连续使用2年以上,覆盖秸秆通过在地表的风化腐解,可轻易被旋耕打碎还田,有利于培肥地力、改良土壤结构,用养结合。此外,该技术降水入渗率高,操作简单、节本高效、生态环保,为旱地可持续增产和建立高效循环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撑,具有显着的经济、生态和社会效益,技术优势明显。一是增产显着。是目前仅次于地膜覆盖的大幅度增产技术。二是秸秆资源循环利用,培肥地力。甘肃玉米秸秆来源丰富,玉米整秆覆盖后,可连续循环利用1-3年,在地表经风吹雨淋腐解分化后,可轻易被旋耕打碎后还田,有利于培肥地力和改良土壤结构。三是避免污染、节本高效。用玉米秸秆替代地膜,不仅节省购膜成本,而且避免了地膜造成的“白色污染”,生态环保。玉米整秆带状覆盖量约3000株/亩,与一亩旱地玉米田密度接近(平均3500株/亩),可从相邻地块就近取材,减少了玉米秸秆拉运成本和用工量,农民容易接受。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全膜覆土穴播技术,大部分仍采取人工覆膜覆土,亩用工约1个,有时覆土和播种质量不高,还需局部人工掏苗,普遍亩用工1-2个,而完成1亩玉米整秆带状覆盖作业用工只需约1个,较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省工1倍。四是技术简单,省工、易于推广。不需粉碎秸秆、播种带无覆盖障碍物,播种施肥方便,农民无需购置特殊播种机具;播种时预留覆盖带,苗齐后再覆盖,可避免因秸秆覆盖地温低、难保全苗的问题。五是提高了降水入渗率。秸秆覆盖的降水入渗率接近100%,而地膜覆盖亩穴数只有3万左右,覆膜后难免会影响雨水全面入渗。

冬小麦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,也是种植区群众的主要口粮。全市冬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在50万亩左右,其中约三分之二为旱地种植,旱地冬小麦在全市小麦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。由于我市干旱多灾,全市冬小麦平均亩产只有150公斤左右,明显低于全省水平。在当前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,如何提高单产是我市小麦总产增加面临的核心问题。旱地秸秆带状覆盖冬小麦栽培技术在通渭试验增产率达30%以上,是我省旱作农业上的又一项带有突破性的重大技术创新,为旱作农业区小麦等密植作物获得稳产高产开创了新途径。通过分析我市适合应用玉米整秆带状覆盖技术的应用面积将近30万亩,如果每年推广10万亩,可增产小麦450万公斤以上。旱地秸秆带状覆盖冬小麦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,可大幅度提高旱地小麦产量,实现旱作区小麦稳产高产,对缓解小麦供需矛盾,确保全省口粮安全,把我省旱作农业区打造成粮食新的增长点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。

卧式拉力测试机

济南材料拉伸万能试验机厂家

万能试验机价格

济南弯曲载荷试验仪厂家

弹簧试验机资料

济南砖块微机压力测试机图

济南扭矩试验机型号

济南弹性体疲劳寿命测试机厂

济南压力试验机

济南数显压力试验机价格

友情链接